正月十三,坐落在福建省福州市鼓东街道庆城社区的长者食堂,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。猜灯谜、套圈、包元宵......四五十位老人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拥簇下迎接佳节到来。


(资料图)

不少老人是这里的常客。他们最初因“食”而来,9.9元能吃到三菜一汤,菜品丰富,口味清淡,解决了子女外出时的用餐之忧。而后老人们渐渐发现,在就餐以外的时段,食堂将化身学堂,为他们送上别具特色的课程。在除夕前的那一周,学堂开设的课程包括书法基础、手机摄影、剪纸、闽菜制作等。每逢节日,社区还会在食堂的近邻活动中心举办老年人主题活动。

在福建,长者食堂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2019年7月,福建省民政厅在全省启动第一批20个长者食堂试点建设。历经三年实践探索,全省各级累计投入资金1.02亿元,建成长者食堂(助餐点)2307个,其中已有31个市(区、县)实现长者食堂乡镇(街道)全覆盖,日均服务老年人超1.6万人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福建还将建设1000个以上食材可溯、服务规范、价格公道、安全卫生、老年人满意的示范性长者食堂。

截至2021年底,福建省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为678.8万,占户籍人口的17.2%,预计至2025年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。根据福建省民政厅课题组先前的调研,约有99.4%的老年人选择居家社区养老,而助餐服务最受老年人期待。在此背景下,长者食堂应运而生,为解决城乡老年人特别是独居、留守老年人“做饭难、吃饭难”问题开辟了新的解决路径。

盛况之下,让长者食堂“叫好又叫座”将是进一步的现实考虑。春节期间,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了多家长者食堂,并同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进行交流。各方共同思考的问题是,如何建立长者食堂的长效运营机制。其中,城市社区与农村地区的建设运营思路略有差异,但核心的落脚点集中在是否有人管事、有钱办事、有章理事。为此,村(居)两委、老年人协会、志愿者、社会组织等队伍建设至关重要;“政府补助一点、老人自付一点、社区(村)自筹一点、爱心慈善捐赠一点”等多元筹资机制应大力推广;相应的建设标准、食品安全、财务管理等制度化安排需配套实施。

回应老年人日渐增长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需求,小食堂里有大文章可做。

坐落城市:食堂+学堂联结“一老一幼”

作为庆城社区党委书记、居委会主任,卓宇枫见证了长者食堂从无到有的历程。自2022年4月起,鼓东街道党工委便与福州城投运营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展开磋商,意欲在庆城社区原有场所基础上建设长者食堂。政府搭台建设,提供场地免租、水电气等按居民价格执行、按老年人就餐人次给予每人次3元的补助等一系列政策优惠,而日常运营管理则交由企业负责。

时年9月,长者食堂正式揭牌,占地面积约近1000平方米,可容纳200人同时用餐。如今,食堂的午餐日均接待量在150人次,晚餐约80人次。

食堂每周四更新菜单,每顿饭为长者提供12至15道菜品选择。一荤、一半荤、一素,例汤米饭自助,三菜一汤的搭配只需9.9元。老年人的饮食特点有别于其他群体,患慢性病的长者忌高油、高盐、高糖、辛辣,牙口不好的老人不爱吃带骨头的菜,也希望食物能煮得烂一点。食堂为此专门聘请了有烹制老年餐经验的厨师,同时采用明厨亮灶管理,让老年人看得放心、吃得心安。

82岁的陈立峰老先生(化名)日常独居,子女虽离得不远,但受工作所限,往往要等晚上才能送饭。午餐一人食的份量难以把控,渐渐成了陈立峰心头的烦心事。庆城社区长者食堂开业后,陈立峰是首批前来体验的长者之一,他还记得头次吃饭只要掏1元钱,而后就成了午餐时段的常客。多数前来就餐的老人和陈立峰的情况相似,也有老人日常并不为餐食烦恼,但为图热闹,享受多人聚餐的气氛选择前来。

卓宇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庆城社区安排有专门的陪餐值班人员,每天对食堂供应饭菜的外观、口味、质量等进行评价,同时负责对食堂环境卫生、从业人员工作情况等进行监督。有的老人反映,目前主食供应以干饭为主,希望能吃到稀饭、米线等软糯食品;也有的老人希望在开学季来临后,能和孙辈在食堂吃上早饭。陪餐员将这些建议一一给到运营方,将在近期得到落实。

食堂不仅止于就餐服务,更重要的是“吃”为纽带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。63岁的林凤仙老人(化名)平日忙于带孙子,她曾为每日的去处发愁。而在长者食堂·学堂建成后,即使孩子在这个冬天迎来“超长寒假”,林凤仙也并不担心。她说,社区日常举办的活动老少皆宜,尤其是闽都文化讲座让她这个“老福州”也长进了不少见识,平时跟着孩子练书法,祖孙二人都受益良多。

卓宇枫认为,社区是联结千家万户的“毛细血管”,要举办更多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,让老人们走出家门,融入社区,感受邻里温情。

眼见长者食堂渐入佳境,食堂经理曾雪伦在高兴之余亦有担忧。尽管政府层面已为食堂运营提供了一定政策优惠,但食堂每日的营业额才将将覆盖8名员工的用工成本,食材、水电气、物耗等支出难以弥补。

曾雪伦表示,长者食堂不仅只接待老年人,其他年龄段的群体也可到此用餐,不过是按照每餐15元的价格进行收费。不少年轻人面对“长者食堂”的招牌望而却步,且对清淡饮食兴趣寥寥。下一步将加大宣传力度,在优先保证老年人用餐的前提下,分时段为不同群体提供多样化的餐饮服务。同时,食堂正与用餐需求的企业开展对接,与餐饮配送平台进行洽淡,争取辐射更广泛人群。

放眼农村:兜底保障空巢老人用餐难

正月十二,福州市罗源县西兰乡西兰村长者食堂尚未开业,已有三五位老人来到门前打探情况。

西兰村支部书记、西兰村委会主任雷章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西兰村的常住人口为137人,其中60周岁以上人口107人,老龄化社会特征突出,空巢老人用餐难问题尤为显著。

2022年,福建省委省政府将长者食堂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,福建省民政厅将为每个长者食堂项目拨付15万元的补助资金,县级财政还将给予一次性开办补助5万元。雷章华决心利用这个机会,在五星级农村幸福院原有空间的基础之上,提升建设长者食堂。

2022年1月5日,西兰村长者食堂正式营业,总面积为350平方米。长者食堂的餐厅、厨房、厕所等设在一楼,紧挨着农村幸福院的日间休息区、棋牌室等;二楼为综合活动室,备有投影仪、乒乓球桌、书画台,也是长者学堂的学习阵地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,长者食堂安装有不少于3路视频监控探头,省市县三级政府工作人员都能看到场所内外活动动态,食堂安全有保障。

西兰村长者食堂可为老年人提供三餐服务,其中午晚餐按三菜一汤标准提供,涵盖炒花蛤、清蒸螃蟹、椒盐虾、山药鸡汤等菜品,一周七天不重样。收费方面按年龄段有所区分,50-59岁人群每日三餐收取22元,60岁以上人群每日三餐收取11元。目前日均能吸引35至50位老人前来用餐,就餐人次达80至100人次。

雷章华测算过,长者食堂的全年运营经费约为18万元,各级财政运营补助在5万元左右,余下的费用缺口从何弥补?农村老人的支付能力有限,一旦定价超过目前水准,将导致人走茶凉的局面。西兰村两委决意多措并举,探索长者食堂的长效运营模式。

从开源的角度来看,村两委带头捐款,进而带动乡贤、爱心企业、有经济实力的老人家属等多方捐款,目前已通过此种方式先后筹措了约15万元资金;探索购买农家乐服务,通过开发畲家菜等农村特色菜,招徕邻村老人、年轻人群体或旅客等;而最根本的方式是提高村财收入来反哺长者食堂,目前建设生命公园等招商引资项目已步入轨道。

而在节流维度,长者食堂场所交由西兰村老年人协会运营,协会核心成员多为村两委退下来的干部,其中恰好有精通厨艺、擅长财务管理的人士,进而节约了厨师、会计等职位的人工成本;食材采购依托村里的食杂店进行,另有群众捐菜捐工,食堂还开辟了一块菜地,供有余力的老人自给自足,在保证物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了采购成本;起初食堂提供快餐服务,但部分老人往往打饭超出食量,后改为共餐模式,既能增进邻里交流,亦遏制了浪费现象。

同时,西兰村组建了一支12人的助老服务志愿者团队,由村两委、青年志愿者、老年志愿者组成。他们日常负责帮助用餐者打饭、维持现场秩序、洗碗、打扫卫生、唠家常等工作。当发现常来用餐的老人到了饭点迟迟未来,志愿者还将上门探查老人情况,以免意外发生。

在供餐之外,村两委还力求将服务拓展延伸。在二楼的长者学堂,老年人日常能接受防灾、防诈等知识教育,进行乒乓、书画等文体活动,还有品茶、交流的空间。雷章华正在寻找合适的手工活提供给适龄老人,让他们边看电视边聊天,还能赚到一点零花钱。

围绕“办得起”“办得久”“办得好”

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地区,“办得起”“办得久”“办得好”都是长者食堂建设运营绕不开的三个问题。

福建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三级调研员王靖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长者食堂作为公益性项目,政府需要“扶上马,送一程”,撬动乡贤、企业等民间市场力量参与,围绕老年人“做饭难、吃饭难”的核心痛点,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孝老敬老的氛围。

聚焦“办得起”,2019年7月,福建省民政厅从老年人福利类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中安排,支持在20个县(市、区)开展长者食堂试点,试点主要集中在积极性高、老龄化程度深、留守(空巢)老年人多的街道乡镇或村(居)。试点先行,以点带面的思路逐步拓宽,截至目前,全省范围内已有2307个长者食堂落地。

细化来看,除新建食堂外,长者食堂主要有两种建设方式。其中功能拓展型最为普遍,大部分长者食堂通过整合盘活原有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、农村幸福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存量资源建设运营。

闽南地区的部分长者食堂还整合宗祠祖堂等地方传统文化资源,按要求进行建筑、消防和适老化改造后投用,降低建设成本,提高建设速度。多数长者食堂与当地的社区卫生服务站(村卫生所)、文化活动中心、居(村)委会公共服务设施同址或邻近建设,利于老年人享有其他公共服务。

另一种模式为社会合作型,指的是依托具有餐饮服务能力和资质的餐饮企业、养老机构等建设运营,这在城市地区应用较广。

围绕“办得久”,既要让食堂运营可持续,也要有适宜的监管机制。关于建立长效运营机制,前述两家长者食堂已有自身的探索思路。而在王靖夷看来,“政府补助一点、老人自付一点、社区(村)自筹一点、爱心慈善捐赠一点”等多元筹资机制亟待推动建立。

其中,稳定的财政投入才能发挥撬动作用。宁德市蕉城区实行的做法是,给予每个通过验收的食堂一次性开办建设补助资金8万元,运营经费每年补助6万元,并为就餐人员统一购买公众责任险和食品安全责任险,保障重点对象一天伙食费原则上不高于10元。

诚然,光靠政府投入,建设容易运营难。厦门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、一级调研员白锦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,厦门市翔安区内厝镇莲塘村的“老人之家”由本土企业倡导发起,对村内祖屋进行重新装修后投入运营,迄今已有十余年,目前可为老年人免费提供一日三餐。

慈善资源注入助餐服务,亦能实现长者食堂的自我造血。龙岩市整合使用河仁慈善基金会超过2000万元善款,在全市推行互助式长者食堂建设;泉州市永春县同样利用慈善资金,在52个村推行“免费午餐”,村里受惠留守老年人比例达96%。

长效运营离不开标准化的指导意见。在三年试点探索基础上,2022年6月,福建省民政厅等5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长者食堂建设运营的指导意见》(下称《意见》)。

关于规范化建设,“四区、八有”是食堂需要具备的硬性条件。“四区”指的是一个食品加工制作区、一个选餐配餐区、一个就餐区、一个卫生洗漱区;“八有”即有一套实用的炊食器具、有一套满足需求的餐具桌椅、有一台消毒碗柜、有一台保鲜冰柜、有一台留样冰箱、有一套供暖降温设备、有一套电子监控设备、有一套消防器材。

关于制度化管理,《意见》要求各地建立健全长者食堂财务管理、公开公示、食品安全、卫生消毒、资产管理、监督反馈等制度,配齐运营管理团队,组建膳食委员会,确保规范安全运营。

如何发挥评价标准的“指挥棒”作用?宁德市古田县出台食堂等级评定标准,把互助孝老食堂的“基础条件、硬件设施、内部管理、服务提供、社会评价”5个方面,分为1A到5A五个等级,每年评估1至2次,动态认定等级,将慈善资金的投放、慈善荣誉等与等级相挂钩,持续激励赋能。

实现“办得好”,长者食堂服务功能的拓展延伸颇为关键。身体状况良好的老人尚可前往食堂就餐,失能残疾老人何以享受服务?王靖夷认为,供餐与送餐应两手抓。要落实好送餐上门服务,事在人为。既要鼓励老人助人、自助,开展种菜、帮厨和送餐等力所能及的劳动,也要重点加强村(居)两委、老年人协会、志愿者、社会组织等多支队伍建设。

城市区域的送餐服务可以依托配送平台解决,而在农村地区,前述队伍的积极性至关重要。2019年3月以来,三明市沙县区慈善总会组织志愿服务队,每日为特困、孤寡、失独、空巢、残疾、高龄等6类困难老人送上免费的午晚餐及爱心馒头,日均约有50人受益。

食堂+学堂的定位已然发挥作用,宁德市蕉城区和古田县进一步探索在互助孝老食堂设置公益性岗位,既充实了食堂管理服务力量,又为农村低保家庭、低收入农户、“4050人员”和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。

王靖夷表示,民以食为天,以“食”入手,是做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撑点。他期望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养老问题,从财政投入与落实监管等方面同时着手,推动建设15分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生活圈,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。
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