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)
■本报记者 徐斐
2022年11月,我市推出《济宁人才金政20条》,促进更多优秀人才了解济宁、感知济宁、联系济宁,用最大的热情、最优的政策、最佳的环境诚邀各界人才来济创新创业。广大在外求学的青年学子纷纷通过青鸟驿站站长微信群、微信公众号了解到济宁新推出的人才政策,他们说:“《济宁人才金政20条》以坚定的发展意愿打破困境,大量的补贴、便利的服务、优良的创业就业生态、对人才从事的各个领域企业的资助等等,极力为人才来济发展扫清障碍,让游子归乡成为常态。回乡工作,同样能生活富裕,同样能施展才干,有了稳定的饭碗,去实现振兴家乡的梦,又何乐而不为呢?”
据了解,《济宁人才金政20条》全面覆盖了各层次各类别人才的扶持保障措施,一组组数字、一条条举措蕴含的是济宁市对于人才的尊重与渴望。近年来,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,着力打造五个体系,坚定不移走产才融合之路,推动人才链与教育链、产业链、创新链深度对接,让广大人才选择平台来济宁、创新创业在济宁、成就事业留济宁,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劲动能。我市坚持政策最优标准“再加一点”,持续提升政策含金量、持续提升政策知晓率、持续提升政策落实度,并围绕融入全省“2+N”人才集聚雁阵格局,谋划以济宁高新区、曲阜市为核心区,以先进制造和文化“两创”人才为重点,构建“1+4+N”人才高地建设布局,倾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人才高地。
为使平台体系更具承载力,我市实施科研院所招引计划,与北京大学等59家“中字头”“国字号”大院大所新签订合作协议,打造“两图谱三平台”升级版,推进753家攀登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;实施创新平台提级行动,培育高能级企业研发平台,获批全省唯一的省级智能过程控制技术创新中心,全市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3家;实施关键技术突破计划,在高端装备、高端化工领域构建“1+N”协同创新体系,建成4个省级以上行业科技创新平台,并实施新一批“全球揭榜”项目,储备重大关键技术和“卡脖子”技术297项。此外,科学布局“人才飞地”,变“筑巢引凤”为“临凤筑巢”,在北京、上海等智力密集城市设立“人才飞地”71家,助力企业就地招揽人才为我所用。
据介绍,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40万人,是“十二五”末的1.65倍。累计引进合作院士89人,申报入选国家级、省级人才工程815人,评选市级人才工程人选923人,培育高技能人才25.5万人。我市突出特色引才,建立了由3名儒学大家、13名泰山学者、18名尼山学者领衔的学术研究团队;已连续举办四届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,吸引1523个海内外优质高层次人才项目参赛,评选获奖项目185个;组建了全省首家技工教育集团,企业直接参与专业设置、课程开发、实习实训、质量评价等办学决策和人才培养全过程,“招生即招工,毕业即上岗”已成为我市技工教育响亮品牌。同时,倾力打造济宁市人才科技发展大会、赢在济宁创业大赛、济宁人才港“一会一赛一港”品牌,并在海内外重点城市设立引才工作站、聘请院士担任“人才大使”,对接178位省内外高校院所专家人才到攀登企业担任“科技副总”。此外,发挥150个重点高校“青鸟驿站”作用,多形式开展实习实践、校园招聘活动;2022年开展“名校人才直通车”等线上线下招聘会60场,参会企业1.74万家,达成初步就业意向3.47万人;探索实施校企联合引才,通过市编制周转池,帮助重点企业储备青年科研人才,推动人才资源共享共用。
我市不断优化人才服务,以更优的人才生态,让人才有用武之地,无后顾之忧,为人才筑起追梦前行的“理想之城”。精准聚焦人才所需所盼所急,把人才没想到的做到位、想到的做完美,组建济宁人才呼叫中心,开通“5112345”服务专线,24小时受理解决人才诉求。升级“圣地人才一卡通”服务功能,公布首批“一卡通”合伙人8家,配备服务专员699名;加强人才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,推动政策主动找人、精准服务到人。同时,拓宽金融“服务面”,做实做细人才金融产品,发放“人才贷”2.2亿元,累计发放4.87亿元,帮助人才解决融资难题;打造人才创业“助推器”,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4.3亿元、各类补贴资金3.9亿元,减免缓社保费5.72亿元。此外,高效落实子女入学、保健就医等人才关心的“关键小事”,实施人才安居工程,新筹集人才住房4571套,解决人才后顾之忧,让人才“安家”更“安心”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