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资料图】

李益《同崔邠登鹳雀楼》诗云:“鹳雀楼西百尺樯,汀洲云树共茫茫。汉家箫鼓空流水,魏国山河半夕阳。事去千年犹恨速,愁来一日即为长。风烟并起思归望,远目非春亦自伤。”或许王之涣五言绝句《登鹳雀楼》更广为人知一些,但李益的“登鹳雀楼”亦相当有名。人们更熟悉李益的是那一首七绝《夜上受降城闻笛》:“回乐烽前沙似雪,受降城外月如霜。不知何处吹芦管,一夜征人尽望乡。”  相较于王之涣五言绝句《登鹳雀楼》,李益的《同崔邠登鹳雀楼》更多了些今昔之感。王之涣的胜处,在于简约几笔摹出景物,宏阔大气,且富于哲思。应该说这两首“登鹳雀楼”各擅胜场,艺术成就亦各有千秋。  鹳雀楼,北周宇文护所建,位于河中府(今山西永济蒲州镇)城西南黄河之滨,楼高三层,可远眺中条山,俯看黄河。李益从眼前景想到今古江山,寄怀兴废,抚膺自伤。“鹳雀楼西百尺樯,汀洲云树共茫茫。”是写实景,百尺高樯的楼船从河上驶过,对岸茫茫云树惹动情怀。营造出好友惜别的氛围。杜甫《春日忆李白》诗有句:“渭北春天树,江东日暮云。”后人以“春树暮云”表思念友人之意。李益即景生情,想到要与同游的崔邠分手,一时感慨系之。  崔邠,字处仁,清河武城人。两《唐书》有传。曾官中书舍人,太常卿,时有清俭之名,尤以孝敬怡睦闻于世。  “汉家箫鼓”句,见《汉武故事》:武帝“行幸河东,祀后土”,作《秋风辞》,有“泛楼船兮济汾河,横中流兮扬素波,箫鼓鸣兮发棹歌。”这里,鹳雀楼西的楼船,使诗人联想到汉武帝的故事。“魏国山河”,河中府战国时属魏国地,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载,魏武侯曾浮西河而下,中流,顾而谓吴起曰:“美哉!山河之固,此魏国之宝也。”如今,夕阳洒在魏国的旧山河上,早已是江山依旧昔人非了。  “事去千年”,“愁来一日”形成强烈对比,往事历历如在眼前,弹指一挥间,而愁苦之时,一日为长,何其悠悠。“风烟并起思归望”一句表现出诗人在当时征战频仍,烽火不熄的环境下,内心强烈的思乡之意。末句“远目非春亦自伤”将诗人伤感之情推向了高潮。杜甫《登楼》诗云:“花近楼台伤客心”,又《春望》云: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”诗人伤春,前人实深矣。可如今并非春日,极目远方,却忧从中来,可见李益自伤的深切。  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并非寻常的闲游,这首诗分明诉说着,在“风烟并起”的时局下,好友即将各奔东西,而知己间的满腹忧怨,也只有借几行诗来排解。云树茫茫,各自珍重吧。  李益(748—829),字君虞,凉州姑臧(今甘肃武威)人。两《唐书》有传,大历四年(769)登进士第,授华州郑县(今陕西华县)主簿。《唐诗纪事》载。李益曾录其从军诗赠友人卢景亮,自序云:从事十八载,五在兵间。李益数度出塞往往鞍马间为文,横槊赋诗,《新唐书》传中称:“贞元末,与宗人贺相埒。每一篇成,乐工争以赂求取之,被声歌,供奉天子。至《征人》《早行》等篇,天下皆施之图绘。”自辑《从军诗》五十首,是盛唐后著名的边塞诗人。中年后,诗人漫游江淮间,宣宗时入朝为都官郎中,迁中书舍人。元和五年(810)前后一度为河南少尹,复入朝为秘书监、集贤殿学士,官至右散骑常侍。文宗大和元年(827)加礼部尚书衔致仕,又二年,卒。杨巨源有《送李舍人归兰陵居》诗云:“清词举世皆藏箧,美酒当山为满樽。”称赞李益诗名。令狐楚选《御览诗》,收李益诗最多。晚唐张为《诗人主客图》列李益为“清奇雅正主”。  大历年间的诗歌,已无复“盛唐之音”,李益的《同崔邠登鹳雀楼》在格调上已趋低沉,在气象是略输王之涣《登鹳雀楼》的,但仍以废兴之感,情景交融见其长。李益擅长七言,明代胡应麟《诗薮》称:“七言绝,开元之下,便当以李益为第一。如《夜上西城》《从军》《北征》《受降》《春夜闻笛》诸篇,皆可与太白、龙标竞爽,非中唐所得也。”


关键词: